一、文学与历史学院概况
3200威尼斯vip文学与历史学院有60余年的师范生培养历史。学院共有教职工5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5人、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博士25人(含在读),在校本科生1000余人,下辖西柏坡文化研究中心。拥有河北省教学名师、河北省社科优秀青年专家、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二三层次人选、以及石家庄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石家庄市政府特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12人次。学院设置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秘书学3个本科专业。2023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完成师范专业认证教育部专家进校考察。
学院建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和研究基地”省级科研平台、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和石家庄市重点建设学科“专门史”、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汉语言文学教学团队”,河北省精品课程中国现代文学等市级以上教学科研平台或团队。近年来,学院教师发表论文270篇,其中核心期刊86篇,EI、SCI收录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31篇;撰写出版著作20部;承担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45项;荣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一等奖5项。专门史学科建设标志性成果《石家庄文化通史》(五卷本)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积极对接省会经济发展,服务强省会建设,与石家庄市作家协会和部分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石家庄文史创作中心”“井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研究开发基地”和“西柏坡文化研究中心”;不断提升服务省会文化建设能力,成功举办“中国秦汉史暨石家庄区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弘扬石家庄红色文化 助力省会经济社会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
学院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立足地方文化资源,创建“牛山书院”,探索“书院制”运行模式;依托学术讲座和专业交流,发挥学生社团“第二课堂”作用,构建“1+2+3”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人文知识竞赛、学术沙龙、田野调查、古诗词过级,师范技能大赛、经典诵读大赛等专业比赛和活动,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近年来,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师范生技能比赛、“挑战杯”河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河北省人文知识竞赛中荣获国家和省级奖励 50多项。
学院注重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建有综合性现代化教师职业技能实训中心,仪器设备总值1300余万元,面积2000平方米,有微格教室、书写技能实训室、语言技能实训室、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实训室和智慧教室等校内实训平台,为锻炼师范专业技能提供保障。同时,与石家庄市县20余所中学签订实习协议,满足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实习需求。
学院以人才产出为导向,积极对接社会需求,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专业设置以来有近5000名毕业生活跃在初高中学校和机关事业单位等行业领域,有多人已成为中学业务骨干、教学名师和校长以及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近五年本科毕业生共有100余人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重点大学研究生。
面向未来,文学与历史学院将紧紧围绕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落实“1396发展战略”,以“和谐、勤奋、求实、创新”精神风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凝练办学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内涵发展,向着建设文化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二级学院迈进。
二、专业介绍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本科学制四年)
专业适应新时代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立足石家庄,面向河北,辐射京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热爱中学语文教育事业,具有高尚师德与健全人格、扎实的学科知识与科学素养、突出的专业技能、过硬的教育教学与反思研究能力和宏通开阔的文化视野,能够在以初级中学为主的各类学校从事语文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素质教师。
历史学(师范类 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有较强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历史学科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师范技能,熟悉史料学、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历史学研究与教学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初步的专业研究能力和良好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资料查询、文献检索等,能够胜任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和教育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
三、咨询与联系方式
学院招生咨询电话:0311-66617220、66617227
汉语言文学专业咨询电话:19932753028(王老师)
历史学专业咨询电话:13503298012(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