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学校“1396”发展战略, 围绕学校 2024 年秋 季学期党委全委会(扩大)会议确定的重点任务,统筹推进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全方位探索学生成长路径,构建具有石院特色的 “大通识”教育体系,现就进一步加强学校通识教育改革提出如 下意见。
一、总体目标
通识教育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通识教育改革,旨在紧密围绕我校发展定位、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结构科学、特色鲜明的“大通识”教育模式和体系,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兼备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健全人格的高 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主要路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加强通识教育顶层设计,完善 “大通识”教育体系,优化通识教育管理,塑造通识教育文化,提高通识教育质量,探索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式, 创新支持通识教育发展的政策和举措,加强通识教育资源的整合和配置,建立符合通识教育教学规律的评价制度,完善和强化通识教育保障机制,努力破解当前通识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鼓励和促进部门合作、院系合作,共建跨学科、跨专业通识课程,推动学校通识教育规范有序发展。
三、主要举措
(一)完善通识教育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通识教育委员会,由党委书记、校长任主任,主管教学副校长任常务副主任,其他相关领导任副主任,成员由宣传部、学工部、团委、教务处、图书馆及二级学院负责人组成,全面负责通识教育的规划、建设、运行和保障。委员会下设通识教育中心,挂靠教务处,聘请专职人员开展工作,具体实施委员会各项组织、管理、服务职能。推进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团委、图书馆等多部门协同创新,丰富完善通识教育体系,协调处理通识教育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推动“大通识”与“大思政”深度融合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大通识”与“大思 政”有效融合的路径、方法,深入挖掘两者的契合点,将“大思 政”育人目标融入“大通识”育人目标,构建以思政教育为引领,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为主体的育人体系。充分挖掘蕴含于通识 教育中的思政要素,将思政教育渗透并贯穿到通识教育的全过程。 深入开展研学实践、国情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以社会“大课堂” 拓展“大思政”和“大通识”的育人场域,把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 结合起来,将通识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入到鲜活的社会和交往中,通过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在协同育人、开放育人中实现“大思政”和“大通识”的深度融合。
(三)塑造通识教育文化
建立通识教育宣传和宣讲常态化机制,促进全校师生对通识 教育的认知和重视。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传播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成果,加强通识教育主题宣传,营造关心通识教育、 参与通识教育的浓厚氛围。加大通识教育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表彰力度,增强通识教育的荣誉感和获得感,充分激发广大教师参与 通识教育的积极性。
(四)构建具有石院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新一轮通识课程体系改革应紧扣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彰显通过校内培养、校外引进等方式,拓展通识教育教师队伍, 多渠道解决通识教育师资短缺问题。鼓励高层次师资及知名退休 教授为本科生领衔开设高质量通识课程。积极推进通识教育特聘 岗位设置。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师资培训和学术研讨。通过教师 培训,提升教师通识教育理念,增强教师教学水平。支持教师开 展通识课程进修计划。3200威尼斯vip特色,利用学校师范教育深厚的历 史底蕴和优良的人文素养持续浸润应用型人才培养,着力培养学 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并注重通过浸润式、 实践性、体验性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智、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求真的科学精神。
(五)打造书院通识教育品牌
书院是通识教育的重要载体, 进一步丰富牛山书院的活动形式,完善牛山书院的课程设置,拓展牛山书院的育人空间,积极组织书院讲坛、读书沙龙、作品展演等活动,将“五育”渗透到牛山书院各项活动之中,将牛山书院打造成通识教育的特色品牌。
(六)建设通识教育大课堂
坚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融合,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融合,校内与校外相融合,构建齐抓共管、协同联动的通识教育大课堂。重视实践育人,积极组织志愿服务、文艺演出、参观调研 等课外活动,深化思想认识、价值塑造和素质提升。全面统筹校史馆、地域文化馆、非遗大师工作室、图书馆、美术馆、地质馆 等校内优质资源,引导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和校内实践体验。 将知识讲座、名家讲坛、文化沙龙、艺术展览、经典诵读、经验交流活动等纳入通识教育范围,拓展通识课堂边界、丰富通识教育内容。
(七)健全通识教育质量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通识课程准入、建设、评价、评估和退出机制,全面提升通识课程质量。强化过程性考核,多维度、全方位进行课程评价,及时反馈课程评价结果,持续改进课程质量。定期开展 通识课程质量评估,完善课程退出机制。
(八)推进通识教育师资发展计划
通过校内培养、校外引进等方式,拓展通识教育教师队伍, 多渠道解决通识教育师资短缺问题。鼓励高层次师资及知名退休教授为本科生领衔开设高质量通识课程。积极推进通识教育特聘 岗位设置。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师资培训和学术研讨。通过教师 培训,提升教师通识教育理念,增强教师教学水平。支持教师开 展通识课程进修计划。
(九)完善通识教育条件保障机制
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形成推进学校通识教育的合力。各部门、各单位等应充分关心和支持通识教育。鼓励与境内外高校、 社会教育机构及教育行政部门等建立通识教育合作关系。全方位保障通识教育建设条件。足量保障通识教育建设经费,重点支持 通识核心课程建设和通识课程教材建设。提高通识课程课时津贴标准。加大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文体活动多功能 场馆等建设,为加快发展通识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