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通识核心课程。通识核心课程旨在引导学生领悟学科 经典,进行文理交融、文工交叉课程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洞悉 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审视民生百态、社会万象,培育审美素养、高雅情趣,锻就身心健康、美丽人生,熔铸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包容多元文化、异源文明,培养学生良好的批判意识、创新思维、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通识核心课程的来源主要包括学校现有已 开设的质量较高的课程和名师名家新建的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 招标遴选。
(三)通识一般课程。通识一般课程是从各教学单位开设的 选修课程中遴选的、具有通识教育功能的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 跨学科专业的学习,了解不同学术领域和不同文化层面的知识与 思想体系,增进其对自身、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领悟,获 取人才培养的“宽度”。
三、完善通识教育课程结构
借鉴国内外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成熟经验,结合学校实施通 识教育的理念与要求,我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文史哲学与文化传 承”“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艺术修养与审 美体验”“文明对话与国际视野”“职业发展与沟通合作”“体育运动 与健康人生”等七个模块。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通识教育课程申 报,并根据教学需要、学生选课情况和检查评估结果,动态优化调整。修读要求详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文史哲学与文化传承。该模块课程涵盖文史哲等领域的广博 知识,旨在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批判性 等思维能力以及基本的精神感悟、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
社会发展与家国情怀。该模块课程涵盖经济、政治、法律、教育、管理等学科领域的相关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社会科学的一些主要概念和研究方法,加强对当代人类行为的理解,把握社会现状与发展趋势,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公共事务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家国情怀。
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该模块课程涵盖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等自然科学领域和部 分工程技术领域的相关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重要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和理论,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方法,塑造理性批判、数理逻辑、科学探索和求实创新的精神。
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该模块课程涵盖音乐、美术、戏剧、书法、影视等学科领域的相关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艺术鉴赏和 审美体验,感受人类文明真善美的熏染,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与人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密切关系,理解艺 术的意义和价值。
文明对话与国际视野。该模块课程主要包括语言应用类以及 外国文化、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等学科领域的相关课程。旨在培 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开阔学生的国际视 野,从全球角度观察世界文明的发展,深入了解人类文明多元发 展、冲突、整合及其在当代的意义,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理解力。
职业发展与沟通合作。该模块课程主要包括职业发展、创新 思维、创业教育、社交礼仪、论文写作等相关课程。旨在培养学 生的职业发展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应用写作能力、实践动手能 力,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合作、不怕挫折、执着向前的创业 精神。
体育运动与健康人生。该模块课程主要包括体育运动、身体 健康、心理健康类相关课程。通过强化体育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参 与体育运动,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规则意识、合 作精神,锻造坚强奋斗、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通过健康教育,让学生建立科学的健康理念,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掌握科学的 健康促进方法,培养学生健全的情感意识以及自我控制与塑造能 力,促使学生加强对自我的认知,反思自我,思考人生的意义、方向、价值、目的等问题,激发生命激情和创造力,实现人生价值。
四、强化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一)突出教学重点。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应具有较高的普适 性,注重提高其深刻性;要实现广泛系统的知识积累,注重批判 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输出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注重跨学科领域的交叉与融通;要讲授全人类文明的经典,注重 与专业教育的关联与衔接;要全面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充分 挖掘中外优秀文化的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通识教育课程内容。
(二)丰富教学形式。推广“大班上课、小班研讨”“小组学 习”“书院研学实践”等教学形式,以启发式、讨论式、沉浸式教 学为核心,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深度学习。鼓励专家教授、知名学者、教学名师、行业企业专家联合授课,组建跨学科教学 团队,促进科研成果进课堂,开展跨学科研究性教学,激发学生 志趣,拓宽学生视野,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丰富教 学环节,除课堂教学之外,鼓励增加实验、实训等实践环节,充 分利用学校校史馆、地域文化馆、非遗大师工作室、图书馆、美 术馆、地质馆、腾讯 AIGC 产业基地等资源,引导鼓励学生开展 自主探索和校内实践体验,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充分运用信 息网络技术及线上优质资源,开展多层次、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大力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互动、互补和 互融。
(三)强化教材管理。加强通识教育课程教材的规划与使用,严把教材政治关和质量关。加强教材建设,鼓励通识教育课程教 材编写。加强新形态教材研究与建设,加大通识教育规划教材的 立项与建设,提高教材科学性、思想性和先进性。
(四)完善考核体系。依据通识教育的性质和目标,科学设 计课程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推行全过程学业评价,突出课外阅 读、课堂讨论、合作学习、实践活动等表现性评价,引导学生多 读书、勤实践、深思考、善批判。综合运用笔试、口试、非标准 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开放性考核的题目,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思维的提升和素质的养成,提高学业挑战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刻苦学习、创造性学习。
(五)丰富课程资源。通识精品课程和核心课程,原则上应 根据课程特点在学校智慧教学平台上建设网络课程资源,拓展通 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空间。引入校外各种优质通识课程资源,包括慕课、国内外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等,构建以校内通识课程为主体,以在线课程、慕课等网络课程资源为补充的通识教育课 程资源体系。
五、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按照“遴选立项、期满验收、定期复评、持续更新”的原则,不断充实和完善通识精品课程和核心课程。强化制度建设,严格 执行通识教育课程准入制度,确保课程符合通识教育性质和目标;实施通识教育课程退出制度,明确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规范和质量 标准,强化教学过程监督与检查,对效果不好的“水课”予以整改 和停开,坚决杜绝“混学分”现象。
六、加大服务保障力度
(一)加大经费支持力度。立项建设的通识精品课程,根据 当年实际经费,每项给予 3~6 万元建设经费,通识核心课程,每 项给予 1~2 万元建设经费,其中不低于 50%的经费统一招标用于 AI 课程建设(包含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二)完善配套政策支持。加大对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研究,设立通识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助力教 师提升通识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加大通识课程教师培训力 度,通过进修学习、校内研讨、观摩研训等活动,增强教师对通 识教育理念的认识与把握。相较于一般课程,通识精品课程按照 2 倍教学工作量核算,通识核心课程按照 1.5 倍教学工作量核算。鼓 励建设数字化教材,期满验收结果为优秀的课程,直接认定为校 级一流课程,并优先推荐省级、国家级课程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