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成就伟大实践。百年来,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井冈山精神到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兵团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传承中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西柏坡精神与兵团精神是这些宝贵精神财富中的璀璨明珠。
“人民立场”是西柏坡精神与兵团精神的价值取向
“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人民”二字铭刻在心,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镌刻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和建立新中国的双重使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建立党的执政地位,党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和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发动人民群众,实行土地改革,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改写千百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成为这一时期的紧迫任务。土地改革在满足农民对土地要求的同时,也赢得了农民对共产党的拥护,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革命勇气,释放了农民的革命热情,使解放战争获得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土改后的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保家卫田,各解放区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上前线的支前参战热潮。当时解放区流行着这样一段民谣:“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床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朴素的民谣里,传唱着颠扑不破的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
1954年10月,党中央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大部就地集体转业,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是党中央治国安邦的战略布局,是强化国家边疆治理的重要方略,由此拉开了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的序幕。一批批中华儿女在党的召唤和引领下,前赴后继投身兵团,自觉肩负起建设新疆、保卫边疆的历史使命。兵团建立伊始,本着“不与民争利、不与民争水、不与民争地”的原则,绝大部分团场建在“水到头、路到头、电到头”的大沙漠边缘,驻地选择在风头水尾、沙漠边沿和边境沿线,将生存的便利留给地方。七十年来,几代兵团人始终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积极支援地方政府开发建设,先后两次将建立起来的工厂无偿移交给地方政府,坚持不懈地服务新疆各族群众,在坚守中践行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铮铮誓言,用心血、汗水甚至生命践行着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
“善于学习”是西柏坡精神与兵团精神的鲜明品格
“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实践的历史。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面临着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由夺取政权向建设国家转变的执政考验,更面临着建设新国家“本领恐慌”的能力考验。“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为此,中共中央向全党下达了 “重新学习”的任务,毛泽东充满信心地鼓励全党: “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要求各级干部结合自己的工作,学习各类的知识,提高文化水平,提高实践能力。新中国成立前夕,党员干部边打仗边学习,走进各类课堂刻苦学习,将学习意识转化为学习实践和学习能力,克服了适应建设新国家、管理新国家的 “本领恐慌”,为中国共产党顺利实现革命转变奠定了基础。
作为三五九旅屯垦南泥湾的著名指挥员,王震很早就酝酿全国解放后在边疆进行屯垦戍边,为进疆做好准备。为研究解决新疆经济建设中将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成立了第一兵团新疆经济研究所;为使参军的青年学生尽快掌握业务技术知识,成立了“第一兵团财经学校”和“第一兵团卫生学校”,加紧创办各类学校培养所需人才。兵团人学习南泥湾的大生产经验,把作战地图转为生产地图,战马改作耕马,炮兵的瞄准镜作为开荒造田的水平仪;学习农业技术,引进新品种、改进种植方法、建设灌溉系统,逐渐提高农业产量,实现粮食自给;学习规划和建设知识,自己选址、规划、建造,将只有几家车马店的戈壁荒滩建设成为“戈壁明珠”石河子市。兵团人通过不断学习,切实当好生产队、工作队、宣传队、战斗队,充分发挥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作用,在祖国的西北边陲筑起了一座开发西部、建设西部、繁荣西部的不朽丰碑。
“开拓创新”是西柏坡精神与兵团精神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
推翻旧中国、建立新中国,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西柏坡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即将完成,推翻旧政权后应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国家?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国情、大胆探索,将新中国的国体定位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新中国政权的组织形式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面对“怎样从革命转向建设”“怎样把工作重心转向城市”“靠谁执政和怎样执好政”的时代课题,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蓝图,提出了建立建设新中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促进和迎接全国胜利到来,推动和发展新中国各项建设事业,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准备。在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大反攻的历史转折关头,为进一步加强华北解放区的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合并为华北局,建立解放全中国的后方基地。而在此基础上成立的华北人民政府,是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各级政权建设的雏形和萌芽,也是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一次成功的尝试性实践。
兵团初创时,面对物质条件匮乏的局面,兵团人克服千难万苦,从亘古荒原上的军垦第一犁开始,在天山南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数百个生机盎然的人工绿洲出现在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周边,千余家工业企业星罗棋布在天山南北,百余个流光溢彩的军垦新镇崛起在戈壁荒原……兵团人以“不日新者必日退”的开拓进取精神开创了新疆现代化农业、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先河,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在面对改革和建设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时,兵团人探索新思路、实现新突破,庭院经济、小康连队、金边工程、白绿红工程、膜下滴灌等应运而生,“奋起二次创业,再造兵团辉煌”响彻天山南北的农牧团场。
“艰苦奋斗”是西柏坡精神与兵团精神的根本底色
“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遇到了种种艰难险阻,我们的事业成功都是经过艰辛探索、艰苦奋斗取得的。”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
西柏坡时期,解放区经济、政治、军事实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完全有条件改善办公条件和生活水平,但中央领导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以身作则,谦虚谨慎,克勤克俭,艰苦奋斗。全国土改工作会议在村口召开,露天搭个布棚算是主席台,各边区代表就搬些石头散坐在棚前;七届二中全会在中央机关的一间大伙房里召开,吃饭时作食堂,开会时作会场……在革命胜利前夜,毛泽东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新中国建设即将启程之际,用“两个务必”来警诫全党,是基于对中国共产党实践经验的深刻领悟和历史总结,是对已经取得的巨大胜利的理性反思,更是对如何建设新中国的自觉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继续“赶考”的必修课。
七十年前,面对茫无涯际的戈壁、狂沙肆虐的沙漠、一望无垠的荒原和寸草不生的碱滩,兵团人没有胆怯,更没有退缩,而是“与风沙同行,与野兽为伴”,仗剑扶犁、迎难而上。没有住处就自己挖“地窝子”,没有工具便就地取材编柳条筐,没有畜力就靠人拉犁,喝的是涝坝水,吃的是大锅饭……以“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的大无畏精神,在沙漠边缘和边境一线扎根,在常人无法想象的条件下发展了新疆工业、运输业、文化事业等,用双手在南北疆建起一座座军垦新城,在戈壁荒原开垦出万亩良田,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人进沙退、征服大自然的伟大奇迹。时光无言、山河为证,七十年的栉风沐雨,一代又一代兵团人不仅把艰苦奋斗的实践品格烙印在亘古无垠的荒漠戈壁上,更积蓄为我们在未来征途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马研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