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些年,总书记的新春牵挂
1.足迹回顾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探望困难群众。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地处边陲的内蒙古阿尔山市伊尔施镇,探望困难群众。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带着自己出钱采办的年货,回到陕西省梁家河村看望老乡。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看望老区群众。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德胜村,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为贫困群众送上冬日的温暖。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北京市东城区草厂四条胡同走访查看街巷风貌。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了解脱贫攻坚情况。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化屋村,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师庄乡冯南垣村,看望受灾村民。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通过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的美好祝福。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受灾的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察看灾后恢复重建和群众生产生活情况。
2025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明水满族乡祝家沟村,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并实地察看当地恢复重建情况。
2.总书记新春牵挂里有困难群众
十余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前往贫困地区,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正如他自己所说:“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
在江西井冈山神山村张成德家中,习近平总书记一间一间屋子察看,询问吃穿住行还有什么困难和需求;在内蒙古牧民玛吉格家中,他问“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购物方便不方便?”;在大凉山三河村吉好也求家中,他俯下身子摸床褥、被子,看够不够厚实……询问的都是细微之处,关心的都是百姓冷暖。
3.总书记新春牵挂里有受灾群众
从习近平总书记这些年的新春足迹中,我们能看出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灾后重建工作令他牵挂于心。
2025年1月22日,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来到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明水满族乡祝家沟村,看望慰问去年遭受暴雨灾害的受灾群众,并实地察看当地恢复重建情况。
2024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此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让这座被称为“京津蔬菜第一村”的村庄遭了灾。
“还有什么需要党和政府关心帮扶的事?”习近平总书记同村民亲切拉家常,一笔一笔算灾情损失和灾后生产发展、就业增收账。
2021年,山西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秋汛,山西省临汾市冯南垣村成为受灾较为严重的村子之一。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新春考察的第一站就去了冯南垣村,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2018年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1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前往震中映秀镇,看望慰问干部群众。
……
十余年间,从四川、山西到辽宁、天津,每一时、每一地的灾后重建,都印刻着习近平总书记“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初心。
4.总书记新春牵挂里有老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
民生连着民心,老百姓过节期间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是习近平总书记情系的“大民生”。
党的十八大之后首次在春节前夕考察,习近平总书记特地来到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五泉菜市场,关心“菜价涨了没有”“本地菜多不多”。
在贵州省贵阳市一家生鲜超市,水果、蔬菜、熟食、肉类、土特产……总书记一路走一路察看。他强调,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百姓过年安心、放心、舒心。
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在春节前到市场、超市、店铺转一转,查看市场供应、年货供销、物价运行等情况。从内蒙古锡林浩特爱民社区超市到云南昆明新春购物博览会,再到山西平遥古城的特产店铺,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新春足迹”。
5.总书记新春牵挂里有一线劳动者
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但为了守护万家灯火,保障假期欢乐祥和,许多劳动者坚守一线,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对于基层一线劳动者,习近平总书记充满着关心关怀的真情。
在工地现场,习近平总书记同农民工亲切交谈,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民工的辛勤劳动和奉献,要更多关心、关爱农民工,特别是不能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
在派出所,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公安民警致以节日的问候。总书记要求公安部门做好春节期间各项工作,让人民群众过一个平平安安、欢乐祥和的春节。
在清洁站,习近平总书记向环卫工人祝贺新年。总书记深情地说,环卫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师”,没有你们的辛勤劳动,就没有城市环境的清洁美丽,就没有市民生活的安逸舒适。
在出租客运公司,习近平总书记了解节日期间出租车运营情况。总书记十分关心群众反映突出的“打车难”问题,询问“的哥”“的姐”的看法。总书记听了以后表示,你们工作很辛苦,为群众出行提供了方便,为城市交通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快递服务点,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仍在工作的“快递小哥”。总书记指出,“快递小哥”工作很辛苦,起早贪黑、风雨无阻,越是节假日越忙碌,像勤劳的小蜜蜂,是最辛勤的劳动者,为大家生活带来了便利。
……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透过习近平总书记春节考察足迹,我们看到的是人民领袖亲民、爱民、为民的赤诚情怀。
二、这些年,总书记足迹中的“年味”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吃好喝好”是春节里老百姓家里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春节前夕的考察,留下了许多与舌尖上的年味儿相关的故事。
年馍
山西大多数地方,都有“年馍出笼年味浓”的说法。2022年春节来临之际,在山西霍州冯南垣村村民家中,习近平总书记做起了当地传统节日食品——霍州年馍。
小块白面搓成长条,两端向内一卷,再点缀两颗红枣……习近平总书记三两下就做出一个枣花年馍。欢声笑语中,一个个年馍制作出来,格外喜庆。
黄粑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走进“悬崖下的村寨”——贵州毕节化屋村。正赶上过年,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备年货。村民邀请总书记一起制作当地传统节日食品黄粑。总书记拿起一张粽叶,夹上一块糯米黄豆面,卷起粽叶,用线扎紧,亲手包了一个黄粑,笑着对村民说:“祝你们今后的日子过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
现在,小小黄粑已经成了当地致富新产业,带动了一批村民就业。
大米粑粑
在云南腾冲司莫拉佤族村,过了腊月二十,乡亲们就开始准备做香甜软糯的大米粑粑了。这种佤族新年传统美食,主要以大米为原材料,经过蒸熟、发酵、上色、揉摔等工序制作而成。印有福、寿、喜等字样的大米粑粑,寄托了村民对新年美好生活的祈愿。
2020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个少数民族村寨,跟村民一起制作大米粑粑。他右手拿起一团大米粑粑,在模子上用力摁下,接着笑着说:“摁了个福字,再来一个喜字,有福有喜。”
饺子
饺子是北方过年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2019年2月1日,农历腊月二十七,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北京草厂胡同,跟这里的老街坊们一起包起了饺子。
习近平总书记拿起筷子和擀好的饺子皮包起饺子,再把包好的饺子放在面板上,“动作就像邻家长辈一样”。连包了4个茴香馅饺子,总书记笑着说:“我家里也爱包茴香馅的。多年来因工作关系我没包过饺子了,你们看,越包越好。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越过越好!”
“越过越好”,是总书记的殷切期盼,也是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追求。
年糕
2017年农历腊月二十七,习近平总书记踏着皑皑白雪走进了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德胜村。在村民家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同村民一起炸年糕。
年糕谐音“年年高”,有年年顺利、步步登高的好意头,是河北坝上地区家家必备的年货。在一户村民家的灶台边,习近平总书记一手拿筷子、一手拿漏勺,炸起了金灿灿的年糕,还问道:“这个算炸好了么?”村民动情地说:“屋子里油烟味儿呛得很,总书记也不介意。他这么忙还惦记着我们啊!”
糍粑
2016年新春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沿着湿滑山路辗转来到井冈山深处的神山村,给乡亲们拜年、送年货。看到有人忙着打糍粑,习近平总书记笑着问:“咱们一起打,好吗?”
每逢春节,井冈山家家户户都会做糍粑。成型的糍粑呈圆饼状,白白软软,寓意团团圆圆。按当地说法,“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来越甜”。那天,习近平总书记拿起木槌,足足打了十几下。他风趣地说:“天天打十几分钟,身体也好了。”
这一段段春节记忆、一份份春节美食,汇聚成总书记牵挂人民群众的真实写照。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十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用一串串坚实的足迹,印证着“人民至上”的不变宗旨,彰显了“我将无我”的崇高境界,诠释出“不负人民”的永恒初心。
新年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正向着崭新的春天,奋进!
(本篇综合整理自:《习近平的扶贫足迹》、新华网、新华社、求是网、人民网、光明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