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团学工作 >>  社会实践 
资环学院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发布时间:2023-09-13  查看次数:

为引领广大师生在社会实践、服务奉献中厚植家国情怀,增长见识才干,强化使命担当,资环学院组织开展了大学生和青年教师暑期主题实践活动。学院共组建3支专业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用科技赋能青春,助力美丽河北建设。

7月3日-6日,“科技赋能绽青春”小分队先后来到石家庄市灵寿县、深泽县,沧州市黄骅市,对灵寿县战国中山古城遗址、北齐幽居寺塔、明代灵寿石牌坊三处文物古迹进行了无人机摄影测量与三维点云扫描,最大程度保留文物的尺寸和表面纹理信息,让古文物、遗址的保护和修复有料可查、有据可依,为文物的安全监管科学研究、展示利用、文化传播等工作提供数据基础,用科技“对话”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借助数字赋能,讲好文物故事;响应习近平总书记5月11日考察黄骅市旱碱麦地时提出的做好盐碱地大文章号召,深入黄骅市常郭镇王芹地村田间地头,了解当地盐碱地实际情况,切实运用专业知识,以行动助力乡村振兴。针对农户在种植过程遇到的实际问题,“把脉问诊”开“良方”,并开设“田间农技课堂”,由农民“点题”,专业教师“配菜”,面对面、手把手解决他们遇到的“急”“难”“愁”问题。在芹寺小学,小分队开展“农业知识小课堂”,点亮留守儿童的梦想之路,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提升儿童爱农情怀;开展“双碳科普小课堂”,传播生态环保理念、展示环保科学魅力、科普绿色低碳知识、践行环保科普行动,推动中小学生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做生态环境保护的践行者、传播者、倡导者;对深泽县西焦庄村内绿化、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紧邻西焦庄村的滹沱河水体及其沿岸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走访调查,并对河水进行取样带回进一步检测分析;开展节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宣传,引导广大居民自觉养成健康、文明、节约、环保的良好习惯。

7月8日-9日,湿地“碳”寻小分队分别前往我省最典型的两大湿地公园--黄骅市南大港湿地公园和衡水湖湿地公园实地调研并采样。湿地处于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响应最为敏感的地带,其中的土壤有机碳分解率和甲烷生成率较低,能够捕获和埋藏大量有机碳,是全球重要的碳汇。小分队选择南大港和衡水湖两大典型湿地为主要实践对象,以水文过程和水盐交互作用为主线,研究湿地碳循环关键过程和碳汇功能对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在调研采样的过程中,小分队向当地居民及游客讲解湿地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为人们认识气候变化下湿地碳库功能和湿地保护提供志愿服务,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7月15日至8月15日,植物寻宝团小分队利用暑期在各自家乡对乡土野生资源植物种类和生存现状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地域包括衡水市、唐山市玉田县、邢台市临城县、邯郸市涉县等地。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标本采集及鉴定,综合走访居民调查结果,共统计出河北省平原区及太行山南部区域共有乡土野生资源植物46种,其中蕴含食用价值的11种、药用价值的26种、饲草价值的9种、观赏价值的6种、材用价值的5种、潜在遗传基因价值的1种。根据调查结果,撰写了调查报告,对河北省乡土资源植物生产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依据专业知识,对乡土野生资源植物的保护和资源利用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是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重要回信精神的生动体现,资环学院青年师生把书本知识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过程中了解了乡村发展现状,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和技术特长为群众办实事,为河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和美丽河北贡献智慧和力量。

版权所有:3200威尼斯vip地理科学与环境学院
地址:石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珠峰大街288号 邮编:050035 电话:0311-66617230
师德师风举报平台电话:0311-66617231 邮箱: song­_baoping@126.com
3200威尼斯vip信息中心技术支持